仓储货架在使用时,货物的码放需遵循安全稳定、存取、空间利用较大化三大核心原则,同时兼顾货物特性和操作便利性,具体原则如下:
一、安全优先原则
安全是码放的首要前提,需避免货物坍塌、货架超载或人员受伤:
不超载
严格按照货架额定承重(每层承重、整体承重)码放货物,禁止超过标识载荷(如货架每层标注 “承重 500kg”,则该层货物总重不得超过 500kg)。
货物重量需均匀分布在货架层板上,避免集中堆放(如将重货堆在层板边缘,可能导致层板弯曲或货架倾覆)。
稳固防倾倒
重货在下,轻货在上:底层放重货(如金属制品、桶装液体),上层放轻货(如纸箱、纺织品),增强整体稳定性。
货物与货架立柱、横梁之间预留 5-10cm 间隙,避免货物挤压货架结构;整层货物需码放整齐,边缘不超出层板边缘(至少缩进 5cm),防止叉车作业时碰撞掉落。
零散货物或不规则货物需用托盘、料箱统一盛放,避免散装堆放;易滚动的货物(如圆桶、轮胎)需固定(如用绑带、挡板限位)。
危险品特殊处理
易燃易爆、腐蚀性等危险品需单独存放在专用货架(如防爆货架),与普通货物隔离,且码放高度不超过货架层板的 2/3,留出通风和应急处理空间。
液体货物(如桶装油、化工试剂)需直立码放,瓶口朝上,底层铺垫防泄漏托盘,避免倾倒泄漏腐蚀货架或引发安全事故。
二、存取原则
通过合理码放提升货物周转效率,减少拣货时间和操作成本:
分区分类,易于识别
按货物类型、SKU(库存单位)、周转率分区码放:同一类货物集中存放(如食品区、日用品区),高频周转货物放在货架中层(“黄金区域”,离地 1.2-1.8m,便于人工或机械存取),低频货物放在顶层或底层。
货物需贴清晰标签(包含名称、规格、数量、入库日期等),标签朝外,与货架层板边缘对齐,方便快速识别。
遵循 “先进先出(FIFO)”
对于有保质期或时效性的货物(如食品、药品、电子产品),需按 “先进先出” 原则码放:先入库的货物放在外侧或上层,后入库的放在内侧或下层,确保优先出库,避免过期损耗。
通道预留与操作空间
货架之间的主通道宽度需满足搬运设备(叉车、地堆车)通行(通常≥2m),货架层板与上层横梁之间预留≥30cm 空间(便于叉车叉取货物)。
货物码放高度不超过货架护栏或横梁高度(若为无护栏货架,需低于层板边缘 5-10cm),避免存取时货物刮蹭货架或掉落。
三、空间利用原则
在安全的前提下,较大化利用货架空间:
紧凑码放,减少空隙
同规格货物(如标准纸箱、托盘)需整齐排列,横竖对齐,利用 “蜂窝式” 或 “行列式” 码放(如托盘货物按 “3×3”“2×4” 规则排列),减少间隙浪费。
小批量零散货物可使用隔板、料盒分隔存放,避免空间闲置(如在层板上加装分隔板,将大空间划分为多个小区域)。
适配货架类型
不同货架类型需匹配对应码放方式:
托盘货架:货物需放在标准托盘上,托盘尺寸与货架横梁间距匹配(如托盘长度 = 横梁间距 - 10cm),确保托盘平稳放置在横梁上,不悬空。
贯通式货架 / 驶入式货架:货物需沿深度方向连续码放(“先进后出”),同一通道内货物规格需统一,避免因尺寸差异导致空间浪费。
阁楼货架:上层轻货需集中在楼梯或升降机附近,减少搬运距离;下层重货码放高度不影响上层楼板承重。
垂直空间利用
在货架承重范围内,合理提升码放高度(如用叉车将整托盘货物码至货架顶层),但需确保顶部与仓库天花板 / 消防设施(如喷淋头)的安全距离(≥50cm)。
四、货物特性适配原则
根据货物自身属性(形状、重量、材质等)调整码放方式:
形状适配
规则形状货物(如纸箱、木箱):采用 “重叠式” 码放(逐层对齐)或 “交错式” 码放(上下层错开 1/2,增强稳定性)。
不规则形状货物(如管材、板材):用专用货架(如悬臂式货架)存放,管材水平架在悬臂上,并用挡板限位;板材垂直靠放,底部垫平。
防潮防尘
怕潮货物(如纸质品、电子元件)需放在货架中层或上层,底层铺垫防潮板;露天仓库的货架需覆盖防水篷布,货物底部垫高≥15cm。
易落尘货物需用防尘罩或密封包装,码放时远离通道或出风口(减少灰尘堆积)。
易碎品保护
玻璃制品、陶瓷等易碎品需单独分层码放,避免挤压(每层不超过 3 箱),箱间垫缓冲材料(如泡沫、纸板);禁止用叉车野蛮装卸,人工搬运时轻拿轻放。
总结
仓储货架货物码放的核心是 **“安全稳固为基础,存取为目标,空间利用为补充”**。通过严格遵循承重限制、分类分区、先进先出等原则,既能保障作业安全,又能提升仓库周转率和空间利用率,尤其对于大型仓储,科学的码放方式可显著降低运营成本和管理难度。